Margaret 專欄|每一天,妳更獨立。每一天,也都是如此特別/ Margaret Tu
赴美,就讀碩士開始,生活的進程,像是駛上了無速限的高速公路,速度快、令人措手不及,即便在臺灣已是學業有成、也有工作經驗,原以為駕輕就熟,誰知遇上語言隔閡與異國文化的挑戰,踩油門和煞車的仍需反應時間。
每天在學校有大量外文閱讀進度、密集的課表和豐富的社交活動,回到宿舍也照樣有衣服要洗、烘、整妥,又為節省美金要自己料理三餐所以買菜、洗碗、清潔;一整天下來,洗盡鉛華終坐桌前,捻開燈,繼續集中精神,準備翌日上課主動參與舉手發言的部分,以及,防禦被點名會站著卻答不出來的部分。
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想要建立起routine—坊間總有以建立規律生活搭配嚴謹自律心態和完善時間規劃之說,供作成功之人的座右銘,但這對於我—面對生活採取較為浪漫視角,也總偏向隨興而至的自我而言,硬是要塞進成功模組也行,只是不無削足適履之感。
所以,漸漸地,演變出適應自我的一套生活哲學式:既然建立並遵循所謂的「規律與計畫」很難抵達,過程產生挫敗,反而影響成就,不如從頭到尾根本不受制「日常」,沒有既定常軌,日日都是好日,也是筆者所詮釋活在當下的一種態樣,那樣子,日子更加盡興,即便忙碌十足,卻顯得色彩繽紛。
這麼說,倒也不是得過且過、苟且偷生的心態,而是給予自己的生活適度地寬容,在此創造更多可能。認知,每一天都是如此地特別,每一天只要活得像今天即可,—不用複製昨天、不要嘗試制定未來—快樂不用重複,憂傷也是;每一天都擁抱重新開始的可能,放自己真正自由。
具體來說,今日的閱讀進度大概有個掌握,那麼如果漫步在校園,發覺北方的櫻花盛開,就移到樹下,感受這裡的風吹拂所帶來空氣的清甜;又或是,位處高緯度一下課,就已是天黑,我們移到獨立咖啡館,握著大大的白瓷杯,不侷限在圖書館的大白燈,轉換一下環境與心情,反而提升能量,繼續完成論文。
回到臺灣,身邊的很快有了孩子,才知道:赴美拿碩士只是踏上高速公路,生養孩子是直接坐上直升機。帶孩子,每天就是疲於奔命,切實燃燒自己的身心靈,作為燃料持續前進。直升機讓每一天飛快,好不容易短暫停留,卻已是一日末尾,驀然回首,又過了一個月。
即便孩子已建立初步的作息,我們對於餵奶、更換尿布、睡眠與清潔也有適度地掌握,但每一天都會有新的事件、新的改變需要去學習應對。以為「這樣安排就沒問題了,以後都這樣吧」是不實際的,我們每一天都要調整,因為,每一天的也都是那麼特別。
所以,妳不怕,我們是時代的女力,即使我們很忙、很累、很辛苦,鏡前的自己戴著深色眼圈,匆忙的白天要應對外界,夜深人靜則要面對自我:生命在許多時候顯得難以負荷而盡乎疲乏,但那沒有關係,不要覺得一輩子都會這樣慘,彷彿看不到出口,因為活了一天,就會是新生的一天,多活的一天就是一項跨越自我的成就,妳更加獨立、更能獨當一面,調整起步伐,讓心保有空間與彈性,循序漸進,我們更加強大。
新年回家是離鄉者或出嫁了的孩子,特別期待與溫暖的日子,但相信有很多單身者,同時煩惱每年被追問何時結婚的煎熬!現在選擇不想結婚的男女越來越多,他們會思考...
信箱裡兩廳院電子報提醒我最新的演出訊息,照慣例打開,看了表演單,然後刪除。當然我對裡頭幾個演出感到興趣,但大多時候,我會在想到訂票流程、兩廳院的輪椅席座位,然後澆熄了剛才的心動。
當你強壯而健康的時候 從來不會想到疾病會降臨 但它就像閃電一般 突然來到你身上 當你與世間俗務糾纏不已的時候 從來不會想到死亡會降臨 但它就像迅雷一般 轟得你頭昏眼花 ——密勒日巴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