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患者的故事:信念,造就可能性/ 職能治療師古佳苓
2013年2月的某個下午,是 CK(化名)難忘與影響一生的日子。原本健康且充滿活力的母親,因中風而倒下。以下是 CK 與我們分享的故事。
沒有三高、規律運動,如此健康的人,怎會中風?
我從沒想過“中風”這件事情會發生在自家阿母身上,畢竟她是比當時的我還更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的人。從來沒有在三高有過紅字,每天固定早起在公園做體操,週日則參加爬山活動。所以我真的沒有想過媽媽會中風這件事,我相信她自己也難以相信。
意料之外,總來自於被忽略的細節。心房顫動是導致媽媽中風的主因,原來她有輕微的心房顫動問題,只是我們先前沒有去注意,當疲累加上過度刺激的飲食(過年晚睡的日子,還是不要吃麻辣火鍋了吧...),原本沉積在心臟底部的血塊,就這麼被超過 120 的心跳打了出來,阻斷通往腦部輸送氧氣與營養的中大腦動脈,形成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
在急性住院期間,因為服用抗凝血藥物,曾有一段時間,我跟媽媽常兩人一起看著便盆椅中鮮紅顏色的液體發呆。當時媽媽對我說的一句話,我仍記得那場景,今後也會永遠記得,她說,「一旦出了甚麼事,就放手讓她走。」
「好!」我篤定的點頭,即使我知道我的聲音在發抖。這是很艱難的承諾,直到今日,我仍然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把握能完全做到。但我總會謹記在心,時間到了就放手。
信念:關關難過關關過的救命繩
復健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而且似乎總有著「別人都好得那麼快,而我卻這麼慢」的沮喪之感。每一次舉手、抬腳,都有如舉起千斤重般費力;每一天,都要與負能量抗衡。
令我深深覺得感恩的事是,媽媽的認知及語言能力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這讓我們在與她溝通上容易許多。吞嚥雖然早期有些影響,但透過改變食物軟硬材質,慢慢也就練回來了,現在只偶爾喝水時容易嗆到。
曾經被判斷復原可能不樂觀的媽媽,在歷經2年半至今,已可以自行吃飯、洗澡,甚至開始重拾假日健行活動(當然從短、平緩坡開始)。能有這樣的進展,我覺得「信念」是重要的因素,堅信自己/家人可以復原,即使有不確定、有不安,信心的苗圃再怎麼微小,有都比沒有好。另外,以下這幾點,我覺得對媽媽的復原很有幫助。
●按摩與拉筋:每天拉筋,有助於保持肌肉彈性,不知是否因為這樣,媽媽沒有出現張力
過強的現象。
●早期大量關節活動:爸爸與看護阿姨輪流幫媽媽抬手,做手腕、手指被動運動(每天各
600次,共1200下)。
●營養飲食:一開始就利用亞培安素補充營養(每天至少1 - 2罐),補充高單位維他命B群
(協助神經修復),規律與均衡飲食。
●照顧者的健康:生病的人常有許多負面能量,照顧者的情緒管理非常重要!壓力不要累
積,適時的排解。
●復原意願:我真的很佩服媽媽忍耐著諸多不適,仍然努力進行每天至少 4 - 5 小時的復健
訓練,直到現在。
家人的共同力量
照顧真的不是只是一個人的責任!還好我們家成員夠多,有的人負責扮白臉,作為媽媽抒發心情的對象;有的人扮黑臉,負責督促媽媽的復健進展(我就是其中一個 XD);會按摩的按摩,會煮飯的煮飯。不過,我真的非常敬佩我爸爸的耐心與修養!作為主要照顧者,常常要接收媽媽因焦慮與憂鬱產生的負能量,也負責處理最多每日細瑣的事情,真的很想大聲跟他說,「老爸,你真了不起~」
尚未做到的事
睡眠與情緒,是我覺得最不知道該怎麼辦的地方。如果能睡得長一點,深一點,媽媽隔天的情緒與體力就會好很多,我想我能夠體會,假如我前一晚熬夜,睡眠不足,隔天我也會很暴躁的...... 雖然靠藥物的幫忙可以讓睡眠好一點,不過媽媽一直想要停掉藥物,雖然我覺得1/4顆的藥量是很小的,沒有關係,但也許「吃藥不是好事」仍舊是長輩們根深蒂固的觀念。
因為生病,失去了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權,我覺得也讓媽媽覺得失去了對生活的控制權。曾經規劃的退休生活,變得不再可能,那麼人生剩下的意義是甚麼?這個真的是我不知道如何回答的問題,我能想到的,只有從陪伴一途,跟著媽媽去尋找剩下的時間要用在甚麼對她自己有意義的事情上吧。很難,但我相信慢慢找,總有找到的一天。
凱莉比蘇蒂(Kylie Bisutti)曾是世界知名女性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天使超模。十九歲那年,她擊敗了所有女孩,從萬人中脫穎而出,贏得了夢寐以求的「維多利亞的秘密」大賽。但是...
新年回家是離鄉者或出嫁了的孩子,特別期待與溫暖的日子,但相信有很多單身者,同時煩惱每年被追問何時結婚的煎熬!現在選擇不想結婚的男女越來越多,他們會思考...
如果不是因為成為父母,我想我的人生學習目標,可能專注在事業或財富,與大部分的人一樣。如果不是成為父母,我也不知道有這麼多該學習的議題,也不會如此經常檢視自己,更不會知道其實孩子才是我們該學習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