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徽 真正蘭嶼故事《只有大海知道》/ SheAspire王浩翔
航行的終點,故事的起點
《只有大海知道》以蘭嶼一名國小男孩(馬那衛)為主角,從小由祖母撫養長大,而父親則在臺灣工作長久未歸,男孩偶爾才能透過電話與遠方若有似無的聲音彼此連繫。電影表面上似乎在描寫親子間的疏離關係,其實也暗喻了蘭嶼達悟族後代與上一代文化傳承的斷裂感。
這樣的斷裂感清楚地呈現在馬那衛和同學「拒穿丁字褲」的風波之中。參加跨海原住民歌舞比賽的小朋友,必須在比賽中表演傳統舞蹈,同時還得穿上傳統服飾丁字褲,然而身為達悟族後裔的小男孩們竟因怕被嘲笑露屁股而「拒穿丁字褲」,更認為丁字褲是「老人」在穿的,如果要上台還不如穿內褲,「屁股露得比較少!」這起事件雖然只是小島上發生的生活插曲,卻帶出了達悟族文化與現今社會的融合以及衝擊,實在值得人們予以深思。
《只有大海知道》是一個相當迷人的故事,同時也是一部與眾不同的電影。導演崔永徽和團隊在蘭嶼一步一腳印深耕製作本片,歷經長期訪察、田調、蒐集資料、劇本撰寫丶演員開發培訓,最後才融資完成拍攝。問起崔導為什麼會選擇蘭嶼做為故事的起點?崔導笑笑地說:「一切都是緣份。」
因為身邊的人剛好有蘭嶼的朋友,所以有機會聽到了 《只有大海知道》的原型故事,並規劃了一趟蘭嶼之旅。儘管蘭嶼只是一座小島,所有景點大概兩三天就能看完,但是要真正認識蘭嶼,卻得花上更多時間並從深入在地生活開始。因此崔導的蘭嶼行,不是只有單點的景觀休憩,還和當地居民有所互動,甚至到蘭嶼人的家裡煮飯、吃當地特產。
和當地人有較為深入的接觸、對蘭嶼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再加上先前聽到的椰油國小學生「拒穿丁字褲」故事,這一連串的深刻經驗,從而讓崔導興起了寫一部和蘭嶼有關的電影──「只有大海知道」。於是,一座與臺灣相距七十二公里之遙的小島、船隻得越過一片大海的航行終點,便成了故事的起點。
▲對蘭嶼魂牽夢縈的崔永徽導演
用六年時光釀出的電影
為了這個故事,崔永徽和製作團隊,一走就是六年。整段過程歷經了角色挑選、劇本修改,以及種種的拍攝困境。
因為 《只有大海知道》是一個當地的故事,所以「我希望演員都是當地的素人」,「由蘭嶼的飛魚子民親自站上這個舞台,演繹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因此,為了這個堅持,崔導在2012到2015年期間趁著暑假空檔,在學校舉辦了兒童戲劇培訓營。在戲劇營裡,不但劇組團隊化身成了隊輔,還從臺灣聘請專業的戲劇老師到蘭嶼授課,更招募了許多當地志工一起帶領小朋友上課、開發孩子們的戲劇魂,讓他們演出屬於自己生命故事的微電影。電影 《只有大海知道》裡頭飾演馬那衛的男孩鍾家駿,就是在兒童戲劇培訓營內所發掘出的天才演員。鏡頭下的家駿簡直是戲魂上身,無論是眼神、表情、語氣,或是動作都相當生動而且渾然天成。
除了對於演員的堅持之外,崔導也不斷修改劇本。「劇本在得了(優良電影劇本)獎之後,我又修了十一個版本」,原因一方面是其中一個場景有拍攝上的困難所以進行了修改,另一方面則是想寫出更具戲劇張力的內容。雖然椰油國小本身的故事有其代表性,但對於一部電影而言,似乎仍過於平實,甚至原本的部分劇情進展得又太過理所當然。「我一直覺得自己寫得不夠好、不滿意」,因此「試了各種的方法、各種的邏輯」、「試著去寫出人物更具體而深刻的角色魅力」,而這都是為了能呈現出最好的成果、提供給觀眾最棒的作品。
▲崔永徽與飾演馬那衛的男孩鍾家駿
《只有大海知道》光是電影的前製作業就花了三、四年的時間,最後才進入拍攝階段。好不容易進入拍攝階段,劇組卻遇到了諸多困難。例如有一場馬那衛和祖母一起採龍眼的戲,為了找景借樹(在蘭嶼,龍眼是私人財產,未經同意不可亂拍),劇組經過將近一年的時間,不斷尋找適合的拍攝場景、並和當地人進行商議,才終於找到適合的場景,並向龍眼樹主人借到了樹。
然而,開始拍攝時卻遇上了龍眼遲遲不結果的窘境,再加上尼伯特颱風不久即將來襲,使得拍戲的時間壓力非常地大。幸好最後劇組想盡辦法克服了困難,才讓這場戲順利拍完。「為了龍眼樹,我們有一名執行製作,還被恙蟲咬到」,所幸送醫後並無大礙。「那陣子有名法國遊客被蘭嶼恙蟲咬到,因為疏忽不察,發病後不久就死掉了。整座島上還鬧得沸沸揚揚!」崔導心有餘悸地說。
在崔永徽導演與團隊的堅持與努力之下,花了六年的時光,終於釀出了 《只有大海知道》。「我期望能夠用這部電影為達悟/雅美族的孩子發聲,也為小島發聲,讓世人重新看見一個不為人知的蘭嶼。其實我們都像小島上的孩子,曾經都以為奔赴外面的世界,才能證明自己和別人一樣的好。但有一天我們會明白,真正需要的不是丟棄自己、模仿他人,而是回頭看懂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崔導在「 《只有大海知道》首映會集資計畫」上寫道:「唯有找回自己的根,才會真正知道自己是誰。也才能真正終止一場內心的流浪。」
此次電影的拍攝,不僅用罄來自公部門的補助,另外還包含電影公司的融資借貸,經費上已經捉襟見肘。崔導在幾經思考後於是發起這次「 《只有大海知道》首映會集資計畫」,自107年4月19日開始集資,直到同年5月20日結束。崔導希望「藉由網路的力量,讓創作理念在此找到共鳴,並且發揮聚沙成塔的效應,集結眾力來共同參與」,並和大家一同「分享屬於蘭嶼的獨特美好與感動,也讓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社會大眾一起參與進來。」
▲籌拍六年,終於拍攝完成,《只有大海知道》殺青大合照
在海面行走的一條路
訪談末了,我讓採訪焦點從電影回到導演本身,想多瞭解她在往後創作路途上,還有什麼規畫。
在 《只有大海知道》裡有段對話,提到了臺灣的路很多條,不像蘭嶼的路只有一條。電影裡的「路」似乎也隱喻了創作者的心境,從她過去的作品《弟弟放暑假》、《謝錦》,一直到 《只有大海知道》,崔導以「人」為核心、不斷持續關懷生命議題,並進行了更為深刻的思考。因此,我向崔導提問:「對於一名創作者而言,是如何走著內心的那條路並且堅持下去?」
「我一直感覺自己是在沒路當中找路走,不時思考可以多做一點什麼。」崔導語重心長地說:「這條路我仍舊會一直走下去、持續創作,儘管未來還是有很多的困難得解決……」,「在《只有大海知道》的電影同名書裡,我分享了一個夢。我夢見我從一個偏遠的火車站,搭著早期的平快車朝臺北出發。列車穿過了山區,越過一大片美麗的稻田,我握著扶手站在敞開的車門旁看著眼前的景色,又是驚訝又是感動。沒想到,過了稻田以後,前方竟然出現了蔚藍的大海,而且一望無際。更令人驚奇的是,鐵軌還延伸進了那片藍裡,列車就這麼沿著海面行駛,一些海水從門口灌了進來又流了出去。水在我和乘客們的腳邊來來去去,裡面的人似乎都無動於衷,只有我感受到了這一路的變化。」
這個夢似乎就是創作者潛意識的呈現,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回應:創作就像是一趟奇異的旅程,旅途中有美景也有險境,有時甚至還會被現實的冷水把自己潑濺得一身溼,但那能讓靈魂自由遊走於現實與夢境之間的美好,卻是創作者永遠難以割捨的。
在那片藍裡,承載了創作者的汗水和眼淚,以及最深沉的黑暗。外人很難察覺、或是理解,而這一切,只有大海知道。
【只有大海知道】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ngTimeNoSea2018/
✎首映募資計畫: https://goo.gl/SxHy6U
【她渴望SheAspire】
❤最新女性活動:http://www.sheaspire.com.tw/p12-teacher.php
影片|崔永徽導演:如何認識一地的文化?
范莊怡 指尖下的生命故事繪本
江孟芝 用夢想調整自己與世界的距離
艾瑞Irene 接髮是美麗與盼望的化身
小熊媽媽練明臻 手作創新人生
遺傳諮詢師黃品嘉 從基因看見未來
張恩嬅 透過《真實劇場》讓生活更美好
葉純良 輕輕的,撒下美麗的種子
林依瑩讓一群平均年齡八十一歲的十七位老人,和她一同追逐夢想,騎著摩托車環台一圈,經過十三天的挑戰,他們成功征服1178公里!她讓老人燃起追夢的勇氣,更讓我們重新定義老人!
雖然這個世界並不完美,但宋怡慧老師願意以閱讀為信仰,像傳教士般,把溫暖與力量傳遞給學生們,如果要認識這個美麗的世界,不妨從閱讀開始,或許就能體驗她說的:「親近一本書,就能讓生命變得很不一樣!」
剛成為大學生的黃厚欣,對未來充滿迷惘,只知道自己愛吃甜點,便抓著這唯一個興趣線索,毅然決定放棄讀大學,參加甜點訓練課程,然後從餐廳免費實習生做起,憑藉著紮實基本功,如今是一家高級義法餐廳的甜點主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