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己的旅程-心理師魏棻卿的自我轉換術/ SheAspire王浩翔
魏棻卿經歷相當亮眼,任職過遠見雜誌、東森、民視、三立等媒體記者,榮獲多座新聞獎項,甚至還當到了主管職。然而,就在事業如日中天時,她卻決定辭職,選擇了心理師這條完全陌生的道路。一路走來,儘管跌跌撞撞,魏棻卿仍積極探索內外在的自己,並成功地轉換了多種身分,如今,還邁向創業之途,成立了「十字星球文創社」。
困在魚缸裡的靈魂
「我到底為什麼會在這裡?」、「我為什麼要繼續做這些事情?」身處媒體界的魏棻卿在文化大學的後山,一邊望著夜景落淚、一邊問自己問題。漆黑的遠方一如內心厚重的窒息感,「我覺得快要窒息。外在環境我還是可以繼續待著。但是我覺得那個絕路,不是外在,而是妳心裡已走到絕路。妳覺得妳再也不想走下去了。」隱約的星光閃爍著,彷彿內心微弱的聲音:「到底什麼是我想要的?」這樣的問題不止出現過一次,而每次都迫使魏棻卿更進一步地認識自己。
當初會離家北上,進入媒體界也有著一段故事。
魏棻卿就讀高中時,是她感到最為寂寞無助的人生片段。「那時候,父母常不在家,哥哥又外出念書,一個人待在透天厝裡,我覺得很孤單、很害怕。」為了排遣內心孤單害怕的情緒,於是,她轉開收音機,讓廣播節目的聲音填滿屋內清冷的四周。當時中廣有個倪蓓蓓的知音時間,透過主持人分享他人的生命故事,彼此真誠交流的瞬間,魏棻卿覺得自己被陪伴了。「那個經驗非常重要,讓我較能安頓那時害怕、徬徨而孤單的自己。」也因為如此,她發現一個「黑盒子」,竟然那麼神奇、能進入到她的心裡。
後來,「我就用有限的知識了解一下,才知道原來有個科系叫大眾傳播。它可以讓我通往那一條路。而我也衷心期待,有一天我能在黑盒子裡去陪伴需要的人。」所以魏棻卿之後就選擇了大眾傳播系,並進入文化大學就讀。同時,也慶幸自己終於能從小鎮出走,離開那棟令人深感孤單的透天厝。
就讀大學時,魏棻卿把握住各種機會,探索多元的生活,像是當實習記者,或是成為金馬獎活動的工讀生,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也豐富了自身的見聞。雖然後來因為一些現實因素的考量,而進入了雜誌社當記者,但她並未因此放棄初衷,後來仍透過系上學姊,讓她進入台北勞工教育電台義務性地主持節目,一圓當初能用聲音陪伴他人的夢想。
▲魏棻卿與十字星文創社主編吳佳真討論出版工作
在新聞媒體一待就是十年。在這些年裡,魏棻卿遭遇過壓力滿載、無歸屬感、甚至找不到自我價值感的時期,然而在不斷自己挑戰、磨練之下,她逐漸在媒體業站穩腳跟,積極爭取表現的機會,並獲得多座新聞獎項的肯定。對於記者能採訪不同人物的故事,魏棻卿是喜愛的,「我最喜歡透過採訪參照別人的人生。甚至可以說,我是喜歡跟人接觸的。」只是後來做了主管職,必須關在辦公室裡,整天則不斷在開稿、開會之中度過,再加上做的內容與自己價值觀衝突,魏棻卿突然感到:「當記者那種跟人對話的樂趣不見了。那時候又遭遇到家人的變故,於是在雙重的壓力之下,便覺得好像時間到了,不需要在這邊探索了。」
這一切的困擾,就像無形的玻璃,罩住魏棻卿四周,使她如受困魚缸中一尾無助的靈魂,深感無處可去、蹇礙難行。因此,她獨自一人開車上到文化大學的後山,回到她追築夢想的起點。面對茫漠的星空,暗自做了離去的決定:「該是時候了,我該從自己身上找答案了。」
邁向「自我重設」之路
魏棻卿去了一趟蘭嶼,並試著把自己歸零。她以打工換宿的方式,在當地的廣播電臺主持節目,閒暇時,則一個人待在圖書館裡看書,或是跑到海邊,坐在沿岸,將腳泡在水裡,一邊看海、一邊思考,有時候情緒如浪湧上心頭時,會在蔚藍的天空下,望著來去的潮水大哭一場。
有些陰鬱,是關於生命,而有些憂傷,是關於死亡。
二O一O年秋末,魏棻卿的爺爺過世了。從小,爺爺與她的關係就相當緊密,甚至可以說是她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他常跟我說,我是他世界上最愛的人。當父母沒那麼重視你的時候,那對一個孩子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認可、是很大的看見跟肯定,」因此,爺爺的辭世,她感到有部分的自己也跟著一塊死去,「重要他人失去了。那你是什麼?那是一個很奇妙的感覺。他不見了,那個見證者不見了。我忽然覺得我不重要了。我覺得我好像什麼都不是了……這就是心理學裡說的『失落歷程』。」
存在心理治療理論提到,死亡是一種「邊界處境」,會迫使一個人去面對自己在世上的存在議題,進而思考生命意義。「讓你不得不去想,人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死亡也讓魏棻卿看到人生裡的不可預期性,「我是個很會規劃的人。但經驗親人的死亡,我第一次覺得我真的無法掌握任何事情,我只能把我的角色活好。我彷彿經歷了一場生命的洗禮。」
▲是作家、心理師,也是出版社發行人的魏棻卿
在島上,她沉澱了一些思緒,也漸漸釐清一些想法。某日,她造訪了島上一間手工藝品店。她走過成排的飾品與藝品,在角落裡看到了一顆石頭,上頭刻著:「水往低處流,人往愛的方向前進」,就在那刻,魏棻卿告訴自己:「未來我要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跟傳遞愛的價值有關。」
一個月後,她從小島返臺,人生也開始有了不同的轉向。
由於本身喜歡寫作,並在旅居小島期間,寫過不少心靈覺察的文章,在某次因緣際會下,看到了有出版社徵求心靈勵志作家的訊息。於是,魏棻卿便抓住這個機會,之後通過試稿,被出版社錄用,寫過的文章還跟別人一起集結,出了兩本書籍,為自己開啟了作家之路。
除了文字技能,魏棻卿覺得還要再拓展不同的專業。「我後來覺得應該要培養一個心理學的專業。這樣以後我寫作,會更有所本。然後我就開始上網找心理科系,我才知道在台灣有心理師這個專業的證照。而我喜歡客觀的指標,於是我就知道自己要朝哪一個方向前進了。」之後,魏棻卿努力考上心理與諮商研究所,還順利考到諮商心理師的證照,目前在身心科診所及相關醫療院所執業,達成了她所期待的目標──傳遞愛的價值。
而她豐富的生命歷程,也讓她的寫作呈現出多元的樣貌,出版了二十餘本心理勵志系列書籍,更廣受大陸讀者的喜愛。
▲透過寫作分享與出版事業,魏棻卿不斷努力著帶給社會更多正向影響力
用文字分享「做自己」的歷程
《沒擊垮你的逆境將使你變得更強大》是魏棻卿這些年來「做自己」的反思。本書共分五章,各為「好奇的自己」、「勇敢的自己」、「真實的自己」、「謙卑的自己」與「憐憫的自己」,彷彿是她自我探尋旅程裡,各個面向「自己」的樣貌。
「我當初會去設定這五種自己的順序,其實是人們走到一個階段的時候,會回望的發展歷程。」首先,要由「好奇的自己」跨出去那個受困的環境;之後遇到困難,若要繼續往前走,就需要一個「勇敢的自己」;而在勇敢的歷程上,堅持下來以後,會慢慢看到「真實的自己」;長出獨一無二的自己時,會得到一些掌聲,便要開始學習成為「謙卑的自己」。因為你知道這一切得來不易,不該因此得意忘形;謙卑的同時,你會發現人心都有共同的軟弱,並能同理他人,而這便長成了「憐憫的自己」,最後,走至不同的生命高度。
這本書最早的書名其實是《做自己的勇氣──35歲以前,一定要成為的5種自己》。會取這個名字,是因為「那時候大家都在很需要勇氣的階段。而我取書名通常跟我那個階段的體驗有所關聯。我想藉由「勇氣」,讓大家思考怎樣讓自己回歸到自己,然後活出自己的生命。」如今換了新的書名,是因為「我想要給人『盼望』的感覺」,所以使用了「將」字。「我們假設當下的你,正在想到底要不要戰下去?到底要往前還是退後?我們想告訴讀者,如果這真的是你要的,而你並沒有被它擊垮,那麼,它將使你更強大」,希望能給閱讀《沒擊垮你的逆境將使你變得更強大》的讀者一個盼望。
魏棻卿透過書寫,將她的生命歷程與自我覺察,轉化成一則則促使讀者反思的故事,同時也向讀者證明:「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給大家在逆境當中,有一個盼望,可以去相信某件事情,而你也就可以繼續往前走了。」
此外,對於這五個不同面向的自己,魏棻卿還向讀者分享其中的重要性:「這五個自己裡,最重要的是『好奇的自己』。因為沒有好奇就沒有第一步,沒有第一步就沒有後面的自己。但是最難的卻是『勇敢的自己』,只有跨過勇敢你才能看到內心深處的自己,從而找到『真實的自己』。」
魏棻卿希望能藉由自身「做自己」的生命旅程,提供給讀者作為人生參照,讓仍在尋找方向的人,得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發。「我也一直深信,每個人都有一條獨特的生命道路,以及用來祝福這個世界的方式。」並且,不斷地探問自己,究竟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進而訴諸行動,所謂的生命意義就會慢慢浮現。
☞延伸閱讀:世茂出版總監簡玉珊 和書相遇的人生
【相關連結】
☞魏棻卿系列著作:博客來|金石堂
☞十字星球文創社:https://jslife.webnode.tw/
【她渴望SheAspire】
❤最新女性活動:http://www.sheaspire.com.tw/p12-teacher.php
影片|作家、心理師魏棻卿:如何面對想改變卻改變不了的自己?
范莊怡 指尖下的生命故事繪本
江孟芝 用夢想調整自己與世界的距離
艾瑞Irene 接髮是美麗與盼望的化身
小熊媽媽練明臻 手作創新人生
遺傳諮詢師黃品嘉 從基因看見未來
張恩嬅 透過《真實劇場》讓生活更美好
葉純良 輕輕的,撒下美麗的種子
Anderson Art安德昇藝術成立短短兩年半,便已驚艷國內藝術收藏圈,為向來以藝術古董為主的拍賣市場,注入了當代生活藝術的新元素,而鮮活呈現這一切的靈魂人物,就是她,林珊旭。
周千,一個大學讀了八年,常人眼裡貌似與世扞格不入、帶點刺的她,卻有著令人玩味的奇特旅程,她獨自一人幾乎走遍了整個中國,並轉繞了無數高山,遠離塵囂與少數民族共同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