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生勝利組”/ Pandora
最近沸沸揚揚的其中一則社會案件是一位擁有高學歷、好工作的台大畢業生殺死了想要跟他分手的幼教老師女友,新聞一再的論述這位男性是一位建中、台大畢業的”人生勝利組”,無奈怎麼會犯下這種過錯,我卻認為,所謂的”人生勝利組”大部分都是很會唸書或很會考試之人,沒吃過什麼苦(大不了是考試考不好重考)或沒什麼社會歷練(因為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唸書和準備考試),所以,要他們有多大的智慧、多高的EQ、多高明的待人處事技巧,實在很困難,而且”人生勝利組”的定義來自於社會期許下的框框,它框住的不一定是人生的全貌。
會這麼說的原因是因為我本身就是這個社會框架內的”人生勝利組”。
當這組的組員有一個好處是,找工作比較容易,但只是比較容易,不代表你就會有工作或你就會快樂。然而,當這組組員所付出的代價卻很多,因為求學期間要花很多時間在學業上,所以對於外在的世界(所謂people skill)學習就會缺乏,而且因為這組的組員通常很受老師、父母等長輩們的喜歡,所以無形之中也養成驕傲(所謂的驕傲並不等同於自信)、目中無人、自私的個性。
這會有甚麼問題呢?因為驕傲,所以無法同理別人,故在關係的經營上會吃很多苦,從工作職場到私領域都會是吃苦的範圍,偏偏人打從學校畢業之後,剩下的大半輩子需要修的學分最難的就是關係,所以這時就是人生勝利組考驗的開始。雖然在職場上可能礙於職位的高低人家還可以忍讓你一些(但畢竟看在你是老闆、主管、小組長或某某師字輩的份上,而非出於真心),但回到私人的關係領域上,除非對方忍辱負重(當然這是不正常的),否則很容易碰到壁。就像我以前總認為我是我家最威的人,所以講話很大聲,後來結婚後碰到另一個也是很威的人,自然吃了不少苦頭,而且因為兩個人都沒有溝通的技巧,所以很多東西只能硬著來,硬到最後才恍然大悟,原來事情不是這樣解決的。
當這個社會所定義的”人生勝利組”代價太大,現在有了小孩後,我比較不在乎她會不會考試,將來會不會上好大學,我希望她這一路上快樂長大,多參與同學朋友間活動,多學學people skill,不要喪失她與生俱有的創造力,我希望她不要以為這地球繞著她轉,知道什麼時候需要爭取,什麼時候需要妥協,有自信但是不驕傲,因為自信是來自於內在,而驕傲通常都是外在所給予。
我一直到今天才弄懂,我一畢業就拿父母的錢出國念書,在國外住了六年,看到許多不一樣的風景,不是因為我個人厲害,而是應該感謝老天爺給我這一切,如果我拿我看過的許多不一樣風景來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那就是一種驕傲,這些體會,是我在二十幾歲到三十出頭無法體會的。
所以,不要再把人生勝利組當作勝利的唯一定義,它並不是人活著值得拼命追求的目標,也希望如果你有下一代,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喔。
19歲時,艾美突然罹患了敗血性休克,存活率只剩2%。就算能夠僥倖活下來,也可能面臨全身癱瘓、腦部損傷等等嚴重的後遺症。她摘除了脾臟和腎臟,左耳聽力只剩下15%,最慘的是她失去了雙腳!
研究顯示有超過六成的媽咪常常會覺得寂寞,尤其是當孩子在5歲以下的母親,而這股寂寞浪潮會在孩子介於14-18歲之間時,又再度襲擊。甚至有超過八成的母親認為他們沒有足夠的朋友可以支持他們。
大眾,是需要被各行各業教育的,讓消費者知道,有些服務真的需要付錢,有些藝術品的講解概念與熱忱對待,換來的是一個永久的互動客戶關係。我們台灣真的需要,一個能夠與大眾、或說是消費者溝通的健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