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依玲 撒一顆真誠種子給未來的自己/ SheAspire張艾筆
當我從那些原本以為是人與人之間對待的既定價值解放以後,我才真正開始理解-原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一定是我的方法他沒有辦法收到而已。
玩玩吧創意共學基地創辦人 謝依玲
走進玩玩吧創意共學基地,映入眼簾的不是安親班制式的桌椅排列和寫著學科分數的壁報紙,而是像家一樣寬敞明亮又溫馨的舒服空間,有幾隻長得不太一樣的手工小雪人依偎在沙發上,似乎已經先替那群還沒下課的小主人向我們說聲Hello!歡迎光迎,而好奇心使然的我們也等不及坐下就向玩玩吧創意共學基地的創辦人謝依玲尋問著共學基地的故事。
那些美好時光是我心底最堅信的事
從小在鄉村度過童年時光的依玲說:「小時候那段被野放的時光是至今讓我持續堅持用自己的方式過生活的動力與養分」,而這段踏著泥土、聞著花草樹木香味的田野時光也是她往後開啓叛逆人生重要的記憶之一。
求學的道路上,依玲總被父母親要求交出一張又一張優秀的成績單。然而對於喜歡玩、樂於在街坊間赤腳蹦蹦跳跳的她來說,其實是個很大的挑戰,依玲說:「畢竟當時年紀小,還不知道怎麼在這個似乎是既定的教育體制裡找到屬於適切的學習方式,也只好乖乖的聽從家人的要求將優秀的分數視為求學過程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然而,或許是因為潛意識裡那個「好想好想找到好玩事」的DNA在依玲的身體裡醞釀和跳動,才讓她在選填大學志願表的過程中為自己的叛逆人生畫下第一道色彩,也就是將原本在父親眼下完成的表單全部改頭換面,此時的依玲微笑著說即使最終父親非常的震怒也對自己的當下選擇無可奈何!
讀到大學的依玲,終於不用再交出以升學為前題的完美成績單,開始在大學生涯裡極盡所能的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也在好巧不巧的機緣裡成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的資深活動員,這樣的機緣不僅開啓了與孩子們馬不停歇地緣分,其中每一次親身經歷的過程,更是不斷衝撞她內心原本已經認定的那些思維模式,也才發現原來自己對自己,和對這個世界還能有更多、更大的想像力,而且這些被想像的畫面是可以被自己的力量實踐的,依玲憶起當時和孩子們相處的情形,然後告訴我們:「在人本裡不管來的是多頑皮、多令人無法稱讚的孩子,每個活動員都必須學習在這個連自己滋養都不夠的年代裡細膩的、同理的、用愛來對待這些孩子,每一次的過程我都覺得自己好像從人與人之間對待的既定價值裡被解放了, 也才開始理解「其實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一定是我的方法他沒有辦法收到而已。」然而,也因為這些過程讓她更確立了轉讀原本那個在父親眼下所填上的教育相關科系的選擇是好的。
▲依玲帶著孩子去旅行,全程孩子都必須學著靠自己處理大小事務
我叛逆,我的絕對叛逆
其實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漫著想要為自己人生做決定的叛逆DNA,只是許多人們總是選擇聽循家人、教育者和這個社會告訴的:「若想要擁有一個有成就的人生,就必須得在求學生涯裡交出一張又一張的優秀的成績單」,因為這樣才能有機會贏得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勝利人生入場卷〞。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一個可以輕易被預期的人生或許就不會那麼的彌足珍貴,就像如今已經可以為自己人生獨當一面過生活的依玲說:「當碩士生的時候,我再也無法做一個父母親眼中的乖乖牌小孩,我不僅成為人本的資深活動員,也開始一個人到國外去旅行,畢業以後選擇的工作也都總是跳脫父母親的想像」,或許因為依玲心中一直有著簡單相信的本質讓她可以將往後人生裡,即使經歷了不少的挫敗和失落都不曾讓她後悔成為父母親眼中的叛逆小孩,反倒成為她決定要做一個可以與多數教育不一樣的事情和如今陪伴自己與孩子成長的養分。
依玲說:「每一回的叛逆都讓我重新調整想事情的方式」,無時無刻都在轉變思考的她又說:「但當我長期面對孩子的時候,才發現有多少以為的框架都應該被打破!就像大人們總是以為自己在教小孩、陪小孩,其實是這些小孩在陪伴我們這些忘記繼續成長的大人」,想想依玲能夠確定陪伴孩子是今生被賦予的天職,是因為她總能夠從相處的過程中反芻很多原本不甚清楚的萬物道理與法則,並將這些禮物實際轉化成為陪伴孩子和與人相處的行動與能量。
如果請依玲分享自己的人生定義,她會說:「我的人生主軸就是好玩而已。」因為喜歡玩,喜歡分享,喜歡大家一起學習,但是又必須解決現實經濟的問題,所以她開始思考哪一種教育相關的工作是可以讓自己一直保有熱情活力又能維持維持基本生活的收入,在此之前她擔任過企劃、講師、管理策劃⋯等要職,雖然多元,有些也與教育沾上了些邊,然而這些都因為無法和她心中的理念相符而選擇離開,直至與一本書的緣分才讓她與「共學」這樣的教育方式展開了心的牽絆。
喜歡在田野奔跑的依玲沒有超能力,但卻有一份對自己、對別人真摯的勇氣,她的叛逆找到了自己真心想要做的那件事,即使這事兒她沒有辦法預期是不是可以得到所謂的勝利人生,但是她可以非常確定自己的這一生絕對是意想不到的好玩!或許我們都應該靜下心問問自己想要怎麼樣過自己的一生。
▲依玲認為,大人能夠做自己,孩子也就能做自己
玩玩吧創意共學基地
共學是什麼?在依玲分享孩子們與她的故事以後,我下了一個屬於我認為的答案。
共學是在不干涉彼此意識的狀況下一起用想像力、實踐力探索這個世界的驚奇,然後彼此分享、學習每一次在過程中的體悟,接而回到各自的生命裡。
玩玩吧創意共學基地是一個願意和有相同理念夥伴一起努力的共同平臺,在陪伴孩子的基本原則裡依玲和其他夥伴以交流但不干涉彼此如何帶領團隊的方式下共同經營平臺。依玲說:「平臺裡的團隊都會因為陪伴者風格而吸引到不同的小孩,就像是會把小孩帶來我這兒的家長真的都比較有自己的想法或是曾經鄉下生活,會繼續留在這兒的大部份都會覺得童年就是應該要開心快樂」,或許是依玲的這份打從心底的信念也讓這些孩子們開始不再覺得學習是為了拿100分,而是為了讓自己可以有獨立自理和解決事情的能力。
孩子們除了在放學以後來到基地一起生活,寒暑假的時候我們也都會讓孩子討論要去哪裡旅行、要辦什麼樣好玩的活動,包含邀請誰來玩、誰來幫忙,在這些過程裡常常會有很多意想不到好玩、好笑、很冏或令大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發生,比如說有次基地裡有個小孩突然一陣猛烈往我的頭巴下去,當下我的反應立即巴回去,這個反應讓孩子當下嚇了一跳的問我說為什麼你要打我?我回問他說阿你問什麼要打我?孩子噗的笑著跟我說因為我以為我在灌籃!這個過程我覺得自己的回手是對的,因為如果我沒有這樣做他會繼續巴我第二次!依玲微笑著分享這件事。依玲能夠坦率分享著這些與孩子們相處的喜怒哀樂是因為她把自己與孩子都放在「人」的本質上,她對待孩子與對待大人的方式沒有差別,也想當然不會是以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來做區別,她說:「如果身為一個不能做自己的人,那是多麼不舒服的一件事,因此基本上我一定會讓孩子收到我的全部,包含我的快樂、糊塗、憤怒和嚴肅⋯等等。」
然而,真心聆聽與從另外一個人的思維去理解同一件事,也是依玲陪伴小孩重要的方式之一,她告訴我們其實小孩的世界與大人沒有太多的差異,每個團體都一定會出現相對強勢與弱勢的人,當在基地生活的孩子們出現這樣的情況的時候,她扮演的角色不是以正義化身去責備孩子,而是邀請並詢問這些孩子們是否願意一起坐下來面對面真心說出自己的想法,而這個過程身為陪伴者的她只能和孩子分享為什麼要慢慢說、為什麼要靜靜聽、為什麼坐下來談談自己、談談彼此,因為即使我們比孩子年長、閱歷的人生也比較多,但不代表就有權利去干涉孩子的決定,大人能做的僅僅是讓他們看到每個發生的事情背後另外一種可能性,然後用一個中立者的角色撒下一顆愛與善的種子。
▲玩玩吧創意共學基地的各種活動
等待與陪伴是一生的功課
這一顆愛與善的種子在撒下去的時候給予不是只有孩子,還有孩子的父母親和依玲自己;或許這些孩子們都和我們一樣免不得在成長的過程裡被迫扮演一些自己不是那麼認同的角色,但是我想來到依玲身旁的小孩都會因為這份童年時光,而在未知的生命旅途中創屬於自己的那份寶藏。
除了寒暑假共學的時間是一整天以外,平常的時間是在小孩放學以後,這些時間我們帶孩子過生活、旅行、手作,做他們想要做的事情,在過程裡孩子和我如果發現好玩的事情就一定會和彼此分享,我們之間的互動像是朋友,我們都會幼稚、耍脾氣,常常在這裡會發生很多自己也意想不到的行為、情緒,孩子因為共學改變了一些不是那麼適切的習慣與態度,家長也開始在過程裡學會不苛求的方式陪伴孩子長大,而這樣的維生方式讓我認識每個孩子真正的特質,也更做了我自己;我們學習用真心誠意去面對那不完美的自己,幽默的看待那些令自己覺得很冏的事情,我們在這些相處的時光裡相互等待與陪伴。邊坐在沙發上邊看著已經下課來到基地的小孩們的依玲分享著。
喜歡玩也願意在新舊思維裡不斷反思與挑戰的謝依玲,談起心中對共學的期望是不需要有一個固定的老師就能運作,或許是透過大大小小的地區性而形成多元的共學方式;共學是以共同學習成長的概念所命名,而玩玩吧創意共學基地是一個持續在長成的共學平臺,在這兒生活的大人與孩子真摯的歡迎每個想要好好生活的人們一起來玩、一起來生活。
閱讀完了謝依玲的故事是否你的心中也對共學有一些想像,或許此時的你可以藉著這個緣分靜下來想想自己的人生,然後撒一顆真誠的種子給未來的自己。
【請問玩玩吧!創意共學基地謝依玲】
請點選此連結前往提問,依玲將回覆頭5位留言發問讀者喔!(2015.03.22截止)
玩玩吧!創意共學基地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kidsiplay
【最新One For One買一捐一】
❤課程活動-Aspire Travel NO.01-城市小旅行
❤好物商品-六國有機認證無毒蝦 / 嬰幼兒有機清潔保養品
影片:謝依玲-大人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
虹汝Mia 按下快門,重新遇見愛
蕭凱文 景框裡.景框外.這些心事
艾瑞Irene 接髮是美麗與盼望的化身
小熊媽媽練明臻 手作創新人生
遺傳諮詢師黃品嘉 從基因看見未來
張恩嬅 透過《真實劇場》讓生活更美好
葉純良 輕輕的,撒下美麗的種子
香氛藝術家林芷嫻的工作,就是運用她的嗅覺天賦,將大自然的氣味融入生活成為隨處可見的日用品、療癒系精油,或是作為獨特空間的氣氛營造、企業品牌識別香氛,讓人們無時無刻在生活中轉化情緒,隨時保持好心情。
劉昭儀一路以來能樂觀以對,最感謝的是雙方充滿愛的原生家庭,以及丈夫100%的包容。她希望這份愛的禮物,能傳遞給人們,因此以愛與分享為願景,透過不同的形式,幫助更多人建立愛的網絡,找到力量。
2008年7月,一場火燒車,讓年僅13歲的莊雅菁全身超過70%三度燒傷,搶救後奇蹟似保住一命,兩個月後終於清醒過來,但她發現這場意外不僅燒掉了她的面貌,讓她失去了雙腳與左手,更燒掉了她對未來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