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心理師蘇絢慧 愛與關係的答案/ SheAspire編輯部
蘇絢慧,一個充滿美麗畫面的名字,她的生命正如其名一般,光彩奪目又充滿智慧,只不過她的光彩與智慧,皆源自於生命苦難的淬煉。父母未婚懷孕生下她不久,母親離開了她,父親常常不在身邊,蘇絢慧只能漂泊在親友之間度過了童年,直到小學一年級由奶奶照顧才稍微穩定;然而十二、十四歲時,奶奶與父親兩位至親相繼病世,再度衝擊了她的人生,最終姑姑扛起了照顧她的責任,坎坷、掙扎的成長歷程,註定了蘇絢慧對愛的追尋。
輾轉成為諮商心理師的她,因著自身的經歷,投入了悲傷失落輔導與療癒之道,滿身傷疤鋪連成抵達愛的指引,也轉化成助人的力量,蘇絢慧更走出了諮商室,透過演講與文字,引導無數為關係迷惘、失落的人們重新認識、接納自己,找回愛的力量。我們帶著好多關於愛的問題,來到了蘇絢慧創立的璞成心遇空間(原璞成全人發展中心),期望在能在這位修復無數破碎心的知名諮商心理師與暢銷療癒作家蘇絢慧身上,求得更究竟的解答。
關係的無明
進到了璞成的會議室,正準備開始訪談時,蘇絢慧的同事特地端來了一大壺的咖啡,並貼心的放在燭火上保溫著,份量大的有點令人意外,頓時有種不愧是心理師的跳tone聯想,總是要給人充足的愛與溫暖。初見蘇絢慧,本人相較於電視或臉書上的印象,顯得更加嬌小、年輕,她那陽光般的笑容、爽亮的聲音,立刻舒緩了我們限時的緊張感。
不過既然時間有限,入寶山豈可蹉跎僅取一隅?蘇絢慧探討12種偽愛關係類型、學習離愛醒悟與療癒的新書《親愛的,其實那不是愛》,恰巧成了我們為愛找答案的最佳切入點,書中蘇絢慧道出了常見的挫敗關係裡的無明輪迴,藉此讓我們有機會探詢關係輪迴的根本,為什麼每段失敗收場的感情,總是循著相似軌跡發展?為什麼我們面對關係問題的反應總是差不多?
蘇絢慧先是指出了兩種並存卻迥異的觀點,「有一派是基因論,譬如說有些人可能就有暴力基因,相較於一個沒有暴力基因的人,可能就比較不會做出傷害人的行為,基因論裡面認為大概從妳一出生就註定了將來要面對什麼;但有一派認為其實後天才是決定一個人的主要因素,後天的環境、遇到的貴人、良機,我能不能把握?我能不能在當中覺察領悟?也許會有改變的契機,即使原本有某種傾向,最終還是可以選擇其他結果。這兩派都有道理,我一直在這兩派裡面跑來跑去,因為確實都會遇到。」
儘管這多少意味著有些人發展出偽愛模式可能無法避免,但也有一定群族的行為具有可塑性,而且關係圓舞曲是雙方共同參與而成,無法將責任完全歸咎於一方,蘇絢慧認為「不管我們今天讓一個什麼樣的人進入到我們的生命裡面,恐怕都有一部份起因的責任在於我,至少我打開了,他才能進得來。」
01【逃避型關係】在一起只剩下習慣 ─ 你不敢承認的「那不是愛」
02【好女人型關係】不被看見的溫柔 ─ 為了做好人/好女人,不停忍受扮演討好角色
03【奴役型關係】只要他高興就好 ─ 害怕自己努力不夠的緊箍咒
04【積怨型關係】忍到感情變了質 ─ 將錯就錯的陳年積怨
05【混淆型關係】分不清是愛還是恨 ─ 錯亂混淆的情感
06【汲取型關係】如幼兒般無止境的索求 ─ 依賴成性的關係
07【照顧型關係】不允許自己軟弱 ─ 以強大的照顧形象維繫關係
08【拯救型關係】誤把同情當愛情 ─ 你是「同情者」或「拯救者」,而不是情人
09【幻想型關係】明知錯了也要繼續 ─ 不願接受當初的美夢幻滅
10【空洞型關係】不存在的愛 ─ 從未真正進入關係
11【主角型關係】其實他愛的是自己 ─ 你永遠是配角
12【等待型關係】都是我的錯 ─ 無法擁有專屬的關係
。
有意願,開始學習,然後覺察,進而打破自動化反應
不過可能有些人讀到這就直接陷入了宿命論,自我放棄的下了「我就是這樣子的人」定論,但妳怎麼知道如何歸類自己呢?從心理諮商師的角度來看,並非繳械投降,「我們要去面對自己的有限性,譬如在面對基因論的時候,會大概知道也許百分之三十的情況不是我可以決定或影響,可是後天影響論來說,就是我怎麼樣把好的因子帶進去,量到質改變,在那百分之七十的範圍裡面,把握我給出去的東西,看見自己的限制,但也在限制裡面,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核心關鍵是改變的意願,只要個體不放棄成長,就不會知道極限是什麼,「按榮格的說法,每一個人內在都是一個小宇宙,不是世界而已,是宇宙喔!換句話說裡面非常的浩瀚,超越妳的想像,所以妳願意認識妳的小宇宙到什麼程度呢?一個人有意願更多的探索、開發自己,就沒有所謂的限制。」
要覺察關係裡無明輪迴與找出隱藏的癥結,「需要有一點智慧,妳得要去探索,甚至需要一點知識,我常常很強調知識,很多人因為沒有心理相關知識,所以只能用猜的,或者是直接給一個評論,像有些人會對一個不斷在感情中受損的人說:『妳就是犯賤啊!』可是這對她來講沒有任何幫助,因為她不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很多東西過去我們學校沒有教,家庭也有沒教,那妳現在連閱讀都不想,只想趕快開罐頭,有人拿補給給我就好了,事實上很有限,有些人則會希望有魔法,「ㄉㄥ」一下,就什麼都改變,這不太可能,內在探索的層次裡,很需要妳花心力,然後妳真的願意吸收新知,沒有付出就沒有獲得。」
當然,覺察到行為模式到真正改變還有段路,「即便有覺察,可是大部分情況是無意識比較厲害,如果沒有足夠量的時間保持覺察的話,自動化反應的牽引是很厲害的。」蘇絢慧以自己為例:「我曾有一個『體驗被照顧』的生命議題,因為我從小到大經驗就是不能成為別人的累贅,所以我必須靠自己,靠自己有一個很大禁忌是不能接受照顧,而且我要當強者,但這個在親密關係裡面是很大的損害,情感的流動是我可以照顧你,我也可以接受照顧,如果永遠當強者照顧別人,那我只是耗損,不會覺得有愛的滋養。」
為了真正獲得改變,需要刻意的操練與保持警覺,「比方我們要到一個陌生地方旅行,我的伴侶會說交給他安排,其實我很不安,但想說要練習,就會很痛苦的交給他,可是當交給他之後,後面真的就亂七八糟,做什麼都會凸槌,我如果沒有注意自己,有時候會萌生『妳看吧!就是不能靠別人!』要抓住這些訊息很不簡單,妳可能會把東西都拿回來自己做。所以妳要覺察、忍住,還要給他機會,這裡面超掙扎的,但妳不可能想看到改變,就馬上看到美好結果,勢必中間有很多挫折。」
▲信仰讓蘇絢慧人生重新開始,也因著進入神學院意外跨入社工領域,甚至後來成為心理師
認出傷疤,拒絕所遇非人
若我們沒有認出與處理內在癥結與傷疤時,即便處心積慮避免重蹈覆轍,「可是很妙的,一旦真正交往進入關係,結果還是一樣。」唯有自己成為對的人,才有可能真正遇見對的人,不然在原本相似且有限的生活圈裡,要找到不一樣的對象本來就不容易,加上維持舊的眼光去物色對象,自然不自覺找到類似的伴侶。
「我早年很多的異性關係裡面,我一定會被一種人吸引,就是一定要寡言再加上憂鬱的眼神,我以前不明白,總是會糊裡糊塗進入關係,然後再糊裡糊塗結束關係,在當中十分受苦,後來因為學了心理又做了這個工作,才發現原來這些男性有個共通點,雖然樣貌不太一樣,但是隱藏相近的氣質,他們的憂鬱裡面叫做不如意,寡言裡面叫做有口難言,這種人其實很像我的父親,我的父親在我十四歲過世,所以我沒有機會去理解他、去愛他,去翻轉他的人生,讓他知道因為我的存在,你可以不用這樣憂愁、這樣有口難言。」
「潛意識裡我希望他可以經歷到人生的快樂,但我那時候沒有搞清楚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即便一個女兒都不可能讓爸爸快樂,他又因為過早離開我的生命,所以最好的彌補就是後來的關係跟男人,為了證明我能夠愛你,而且我的愛是無限大,甚至認為你只要跟我在一起,你會因我而更好,所以我都會push他們去做更多的事,讓他們更有成就,得到更多的肯定。」
「我記得有一段在一起七年的感情,他後來告訴我:『妳給我的都不是我要的!』見鬼了!但我之後走了一段療癒的路,我誠實的承認——對!我給的不是他要的!因為我把他拉入我的局,要他成為我局裡的那個角色,當他開始有了自我,像媽媽帶小孩到有了自我後,小孩忽然間說我為什麼照著妳的話做?他開始不想過妳設定的人生,當然他就會去找一個可以讓他比較放鬆、愉快的人。」
「起先我沒有很明白,所以又進入下一段關係,發展出來的情節又很像,可能看到的行為都是他們在辜負我,甚至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其實自己某部分做了很多的動作、佈了很多的局,才讓很多情況走向一樣的方向」,要往全新且更美好的關係前進,一定要從那些跌倒的愛情裡,好好認識自己,瞭解自己需要分手的理由,認識過往傷疤,從中汲取成為美好人生的養分,才能打破所遇非人的魔咒。
▲蘇絢慧說:「離開錯誤的關係,是為了讓彼此有機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過去無法改變,但我們能夠改變它的意義
當我們理解、認識自己過去後,能做什麼呢?過去事件並無法改變,傷痛或許無法完全消除,但我們能夠改變對它的詮釋,「解讀上的改變,我認為有一定的幫助。」
「爸爸過世後,我就一直住姑媽家,我那時候自己認為姑媽一家人都是勉強的,所以我常常在看她們的反應跟臉色,認為自己是問題跟麻煩,有時候姑姑跟姑丈為了我的教養方法吵架,我當然會覺得很難過,也很難堪,表哥們會輪流進來告訴我,『妳不要害我爸媽吵架!』所以其實我青春期很痛苦,我又不能不依靠他們,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趕快獨立,免得我又是成為害他們爸媽吵架的小孩。」
「但後來因為學了心理,我有一個功課是要回頭面對生命裡癥結的事件,盡可能訪問相關的人,所以我就去問姑姑當初怎麼決定收養我的過程,她很超乎我意外的告訴我其實她們有開家庭會議,大家是一致的接受,跟我原先的理解完全不同,從此我再去詮釋很多過去我認為是不喜歡我的行為,忽然好像看見不同的東西。」
「後來我跟姑姑關係差異很大,以前覺得姑姑很兇,又支配控制我,覺得我欠她的,但是從那個理解之後,我發現她有一種女人的承擔,從她的角度來講,嫁出去的女兒,又是娘家弟弟的孩子,她其實可以不要理我,她承擔自己三個小孩,又多承擔我一位,我覺得內在如果沒有力量的人,大概沒有辦法做出這選擇;即便從我的眼中看出去,她對兒子跟我,一定有很多行為上的不一樣,但是在她的盡力裡面,仍然有為我多做一點設想,已經是很大的一份愛跟給予。」
「重新詮釋有很大的效果,不過重新詮釋上有個天敵叫做執著,人有固著性,這跟大腦迴路有關,妳一開始怎麼想,大腦迴路會自動把妳帶到舊有的思考模式裡面,所以今天妳要換個想法想或換個策略走,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有一定的困難性」,但正如前面提到的,意願與學習是關鍵,只要願意持續努力,就有機會扭轉令人不快樂的慣性。
▲蘇絢慧盼能協助大家成為一個有力量的自己,讓我們與自己、周圍的關係都有一個愛的連結
關係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長久以來人們即便不斷受關係所苦,有時會因為受傷而躊躇不前,但心中始終保有一定程度的渴望,其實愛情與關係的分合與吵鬧,是為了讓我們更了解自己需要什麼、缺少了什麼,學習改變自己而不是去改變對方,然後我們才更懂得如何讓彼此更自由的做自己,對於正打算進入一段新的關係,蘇絢慧建議可以先捫心自問:「這段新關係不管發生什麼事,我是不是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而不是要對方為我負責或者為我保證什麼。」
「關係的存在總是帶給人們許許多多的糾結,為何它會存在?且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為何呢?」我們向蘇絢慧問了一個哲學般的問題。她回答說:「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如果以天性來說,基本上哺乳類是群聚性的生物,群聚性有一個蠻重要的特色就是互相支持跟幫補。人從出生到死亡,一定會遇到限制,我們不可能靠自己出生,到成年時雖然看起來成熟、獨立,但我們還是需要情感上的支持、撫慰;孩子則是提供給我們希望感,知道有人可以幫我們傳承延續;等到中老年以後,必須承認我們需要被照顧,整個過程不可能離開人。」
「就算妳再怎麼覺得受傷而要離群索居,那麼就絕對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我們很多情感是需要透過跟人互動得來,所以即便是為了關係而痛苦,妳都會覺得妳真的有活著,關係讓我們知道我們是存在的。如果你是相信愛的人,就一定會踏入關係,任何的挫折都不會終止妳成為一個有愛的生命。」
【贈書活動】(2016.11.23截止)
請點選下方連結前往參加贈書活動,我們將從符合資格的讀者中,抽出1位幸運得主,贈送您蘇絢慧親筆簽名書《親愛的,其實那不是愛》乙本☞前往參加贈獎活動☜
【精彩選讀】
親愛的,其實那不是愛|覺悟-面對自己的幻滅與面對的決心
【相關連結】
➤蘇絢慧個人網站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race.su.counselor
➤部落格:http://gracesusu.pixnet.net/blog
➤璞成心遇空間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uchen8663
➤官 網:http://www.puchencenter.com
【1幫1,打造善的向上循環】
❤1幫1最新公開活動:www.sheaspire.com.tw/p12-teacher.php
❤演講內訓響應1幫1:https://goo.gl/iME96m
影片|蘇絢慧:在關係中療癒傷痛,重新擁抱幸福的權利
明太子小姐 東京相融
謝涵汝 剪出人生的層次
艾瑞Irene 接髮是美麗與盼望的化身
小熊媽媽練明臻 手作創新人生
遺傳諮詢師黃品嘉 從基因看見未來
張恩嬅 透過《真實劇場》讓生活更美好
葉純良 輕輕的,撒下美麗的種子
物理治療師,一個我們不見得能叫出正確名稱的醫療專業,她們在醫療體系並不搶眼,默默的在醫院的某個角落空間或是復建診所裡服務著。年輕的鍾宜臻,選擇除去醫院或診所的光環,走進自費市場裡。
家境貧困的徐薇老師,大學畢業不久便已是補教名師,她是如何跳脫貧窮泥沼及影響呢?二十一年過去,更成就了全國兩百多家分校的連鎖加盟體系,促使並支持她不斷打拼與精進的動力,竟是「把事做好」這個單純信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