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工的故事-來自菲律賓的伊達便當/ SheAspire蔡雨辰
來自菲律賓的伊達(Edita)在12歲便離老家,前往都市馬尼拉工作。她16歲開始擔任家務工,老闆見她伶俐,一邊讓她參加廚藝課程,接管老闆一家的飲食。20歲結婚,帶著之前習得的手藝,開了間小餐館,然而好景不常,家中遭逢變故、家暴,為求養家照顧子女,2004年,伊達再次離家,來到台灣尋找生路。
阿鈴與弟弟在她四歲那年被診斷出肌肉萎縮症,各種治療幾乎佔據了她的童年。這樣的生活,一直到了接觸繪畫,有了電動輪椅和外籍看護伊達以後,才逐漸有了改善。
而遇見阿鈴一家人前,伊達曾遭前雇主苛待,欠薪、工時過長、不給吃喝,最後甚至被遺棄在荒郊野外,她幾乎以為自己要死在台灣,後來幸運得救。也在下一份工作中,認識了阿鈴一家人,這份照顧工作一做就是12年。
對阿鈴姊弟而言,他們可在種種生活細節中感受到伊達對他們視如己出。因為疾病,他們幾乎無法動彈,生活大小事都有勞伊達,而她細膩的照顧方式也讓他們深感溫馨,阿鈴笑說:「她甚至比我爸還敏感!」
▲伊達與同鄉的工作夥伴
在伊達的照顧下,阿鈴姊弟的身體也變得較健康,其實與吃食不無關係。因為單遷的關係,在成長過程中,一家人其實多以外食為主,阿鈴的身體也有很多小毛病,容易過敏,天氣稍有變化便感冒。阿鈴回憶:「伊達來到我們家,一開始跟著吃了一個禮拜的便當,但覺得又油又鹹不健康,便自告奮勇希望能為我們準備食物,就這樣吃了十二年。以前還常常吃中藥,後來就慢慢不需要這些藥物了,過敏也比較少發生。」
相伴了12年,阿鈴的爸爸對待伊達也如同自家人,2004年,馬尼拉貧民窟發生大火,造成約5000棟房屋被燒毀,約50萬人失去家園。伊達故鄉也遭受波及,家人雖幸運逃過,但房屋全毀,爸爸知曉後二話不說便借錢給伊達。之前,伊達生病開刀,休養期間,他們也請了看護照顧。阿鈴說:「我們的互動真的很像家人,而不是一般的主雇關係。人應該就是多一點互相包容,多為對方著想,必須信任對方,一旦不信任,衝突就會出現。假如,我出門了,看護一個人在家,我就開始想東想西,這樣並不好。面對文化差異,要有同理心去對待。」
因此,當伊達的工作期限屆滿,鄭家人便開始積極嘗試讓伊達留下來的方法。而對伊達來說,還是台灣較有工作機會。阿鈴的弟弟想盡一切辦法將伊達留下,過程也頗為坎坷。他們選擇幫伊達以投資者的身分申請簽證,也許較容易過關,但顯然沒這麼簡單,程序非常複雜,也找了律師和會計師協助處理。「身分調查期間,還是只能拿觀光簽證,一次來台七天,不得延展。現在,台灣所有程序都過關了,以為菲律賓母國會比較容易,但依然很嚴格,並不友善,懷疑動機。所以依然只能在台灣待60天。」
他們請伊達發揮烹飪的專長,一起在行天宮旁的街角,開了一家「伊達便當」,融合菲律賓的家鄉料理與台灣味,一步一步營生。這家小店的陳設乾淨清爽,如同一般街角的自助餐,主食卻別有特色,既有東南亞料理的獨特香氣,亦有台灣的家常菜,不油不膩,嚐得出食材本色。
而店面亦是阿鈴的弟弟與伊達一起費心打理而成,從挑廚具,規劃隔間動線,從無到有皆自己包辦。開業初期,為了招攬客人,他們也曾至街口發傳單,甚至在路上叫賣,一步步學習如何做小生意。
▲伊達每天早上親自到市場採買最新鮮的食材
伊達每天早上五點起床,進市場採買,自己挑菜,決定當日菜單。她堅持以最新鮮的食材烹煮,小店裡的餐盤上絕不會出現隔夜菜。然而,開店至今最大的難題是語言,伊達的中文能力有限,如何與顧客或台灣工作人員溝通,仍待努力。鄭鈴回憶剛開店時,最令她感動的是,「剛開始開店,需要人手幫忙,伊達的好人緣就在此時展露無遺,她許多同鄉的朋友都義務幫忙,不計是否有薪水。」
我們在一個炙熱的午間進行採訪,伊達笑得靦腆,談起自己的生意,她多少擔心初開店的冷清會撐不起生意。訪談最後,阿鈴溫暖的提起自己的伊達的祝福與擔心:「我只希望伊達不要太累,但也看得出每次飯菜賣光,她所獲得的成就感。我希望她可以藉此存一點錢,不用一直省得很辛苦,在經濟上可以有更大的自主權,她一輩子都為別人,太辛苦了。」
這家街角的小便當店,賣的不僅是日常吃食,也帶著人與人間溫暖的照顧與對待。
編按:很遺憾與各位讀者報告,目前伊達便當店已歇業,暫時回到菲律賓,伊達正重新思考下一步規劃,如果有新的好消息,會儘快告訴大家!
☞延伸閱讀:1.賽珍珠基金會林蒔萱 婦女工作,十年有成
2.廖雲章 陪移民工們走一段找回自我的路
【1幫1,打造善的向上循環】
❤1幫1最新公開活動:www.sheaspire.com.tw/p12-teacher.php
❤演講內訓響應1幫1:https://goo.gl/iME96m
▲希望很快可以再次品嚐到伊達的好手藝!
小熊媽媽練明臻 手作創新人生
遺傳諮詢師黃品嘉 從基因看見未來
張恩嬅 透過《真實劇場》讓生活更美好
葉純良 輕輕的,撒下美麗的種子
知名女婚紗人像攝影師虹汝Mia,因為學習寶石鑑定而接觸了婚紗產業,變成了禮服秘書,本來只是好玩跟著攝影師去拍婚攝,「怎麼也沒想到當時的新嫁娘很喜歡我拍出來的作品。」種下了成為攝影師的契機。
寫下夢想清單很容易,但是願意為清單上每一個夢想付諸行動,就非常困難了,然而在這位年輕女孩吳依頻Eva身上,努力去實踐清單上超過147個夢想,竟是如此理所當然的令人意外。
蕭凱文這麼說著:「從事影像製作以及文化生產工作,是我與自己和世界對話的方式,或許在專注的與人們相互聆聽和分享彼此故事之時,我們都能打破那個被侷限的自己,找到身而為人最樸實簡單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