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樂 在這場上流遊戲中,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SheAspire黑眼圈
坐在對面的這位女孩,她是吳曉樂。身穿藍色花點襯衫,戴著一副圓框眼鏡,剪了個妹妹頭,雖然談吐謹慎但舉手投足間卻掩蓋不住年輕的活力。
「我覺得……」當訪談到中段時,我查覺這是吳曉樂回答每個問題的開頭,像每個人都會有的慣性口頭禪,但每個連在「我覺得」之後的答案,都凝聚了她細膩的觀察和犀利的見解,怎麼說呢?就從她的新書《上流兒童》講起吧。
所謂邪惡的思想是?
今年七月,公視取材吳曉樂四年前的著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成電視劇,掀起一波討論親子教養熱潮,也是在此時,吳曉樂出版她第二本著作《上流兒童》。
二本書都與教育教養有關,有別於《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第一人稱敘述吳曉樂的家教經歷與九個家庭的教育和傷痛;《上流兒童》採小說方式,描寫一個鄉下女孩到北部求學,認識家庭環境不錯的男生,共組家庭有了孩子,女主角認為「就讀昂貴的明星私校,才是對小孩最好的教育方式。」而上天真的給予機會,原以為從此能晉升上流社會,沒想到,竟是漸漸地將自身推進入難以收拾的風暴之中。
《上流兒童》是由鏡文學委託創作,吳曉樂說:「因為是委託創作,所以我的角色往後退,除了個人的情緒感受沒有那麼深之外,讀者也比較不會投射書中的內容在我身上。」
會如此表示,是因為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出版及熱播後,引起許多學生共鳴,在她的社群網站留言私訊自身的悲慘經驗:「我媽媽也是這樣對我、我已經三十歲了,還沒有自己的經濟自主權……。」更有網友留言抨擊她偏激,要她生過孩子再寫才有說服力……;甚至當有平台上架電子書時,有家長打電話抱怨:「為何要散布邪惡思想?」
這些情緒壓力與負面評論接連席捲而來,吳曉樂自我調侃笑道:「沒想到出書的後座力那麼強,其實有些難以消化,心情不免受到影響,但有一點我算滿自豪的,就是我從來沒有刪過任何一則留言。」
▲我們可以給孩子們愛,但不能強迫他們變成我們
寫書之前,先學會愛上
為了完成《上流兒童》,吳曉樂進行了好幾個月的田野調查,不僅參考相關論文,調查範圍從網站上的各種有關婆媳、親子教育的社群論壇,到學校教育者、貴婦圈、服務貴婦圈的人士……她甚至親自參與接觸上流圈,吳曉樂親身體驗並汲取各種的來源和資料,從每個調查和案例身上摘取故事,將眾多資料化繁為簡,完成這本擁有獨特生命的書籍。
「此次的創作,我想挑戰一個不討喜的角色,像是有讀者回饋書中女主角一心嚮往上流社會的態度令人討厭,但卻又想知道後續的情節;也有人覺得女主角為了目標辛苦追求與自己有點相像,我就是想寫這種微微的不討喜,她彷彿可以是你身邊的誰,又像是自己,是我們真實的人生。」
吳曉樂提到有次和某位田調訪問對象相處時,發現她前一秒會說:「『妳看看這些人,到底在做什麼?和她們相處好累。』可是下一秒,又不知不覺被那環境牽進去。說實在,那真的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世界,名人、豪華、氣派……,我能理解為什麼她抗拒不了。」
然而,追求上流生活,吳曉樂事實上是不喜歡的,「我的價值觀與書中人物不一樣,我不太歆羡別人,所以無法理解為何要去羨慕他人,也無法體會她們的生存壓力。在做訪談和田野調查時,有個前輩觀察到我對這一切不是很喜歡,他和我說,若要寫好書籍,就要想辦法去喜歡這些人的講話方式,看事情的視角。因著前輩的一番話,我開始花時間去了解她們,這也是創作此書最難的挑戰。」
父母控制小孩,社會控制父母
在資訊爆炸又少子化的現代社會,不論是在社群媒體或是日常生活,父母有各種不能輸的比拼,吳曉樂指出:「有些父母將畢生心血投注在一個孩子身上,這也讓孩子背負不能失敗的壓力。有句話說,父母在等孩子的道謝(因為一生給了你),但孩子在等父母的道歉(因為你給了我一生)。」
這樣的比喻諷刺又悲哀,吳曉樂說:「曾經在Dcard板看過一篇文章,有位女生的哥哥成績一直很好,在考上第一志願後,班上競爭更強,結果名次後退,哥哥相當難過,母親甚至要求他只准在家讀書,以便監督進度,結果,哥哥在房間裡上吊自殺,而在自殺的前一天,他還和媽媽說,我會努力。」
「家教時,有的媽媽問我:『老師,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讀書?』我會反問:『阿姨,那妳今年讀了幾本書?』禍福相依,做不到的事要求小孩去做,或是,做的到的事也要求孩子做到,小孩很痛苦的。許多父母以為逼著孩子坐在鋼琴前面,他就可以成為莫札特,但如果真的成了,你的小孩也不是莫札特啊!」
「許多父母用童年創傷和遺憾教養小孩,試圖透過養兒育女縫補童年的遺憾,但有時又伴隨著似乎在壓迫孩子的罪惡感,教育的本質應該是知道小孩真正要的什麼」,而非過度將自身的缺憾試圖藉由孩子來彌補,或將自以為的美好填塞給孩子,「只是父母如何平衡自身的傷痛,真的是很困難。」
「當初出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時,留下一些未解問題,我透過書寫《上流兒童》,回答這些「讓人覺得不舒服」的大人們,所背負的遺憾補償心態,我也想告訴這些大人們,要分清楚這些遺憾是你的,還是孩子的。」
▲孩子雖然經由我們而出,但她們有自身生命的渴望與未來
可以不要再複製傷害
在吳曉樂的成長過程中,母親扮演重要的角色。「小時候,我和弟弟總會跟在媽媽身後一起到書店,媽媽一旦看書就非常專注,我和弟弟覺得媽媽翻書的樣子好知性,看懂很多字好厲害,小孩就愛模仿大人,我和弟弟模仿媽媽看書,這也養成我的閱讀習慣和文字能力。」
吳曉樂的母親一向採自由尊重的教育方式,卻在她大學聯考後選填志願,第一次干預她的選擇。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後記,吳曉樂寫到:「我們家因為不暗法律吃過虧,我的母親第一次,把她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以及對於某些職業的幻想,投射在我身上,這成我們親子關係最大的傷口。」
因為母親請求,吳曉樂放棄想讀的外文系選擇法律系,「我喜歡有創造力的課程,歷史、女性主義都是我喜愛的,但法律是背誦,記憶,讀的是判決、判例,完全不同。每次我從老家台中回台北唸書都很不開心,我媽媽也看的出來,這四年的大學生涯,我唸得相當痛苦。」
台大法律系畢業後,吳曉樂放棄從事法律工作,在高中就有家教經驗的她,踏上教學一途。「當家教時,有些媽媽會要我說服她的小孩讀她們想要的科系,我都自嘲的回:『阿姨,妳看看我,人生填錯一次志願,四年都在讀不愛的東西,還和母親大吵。』拿自己開玩笑,可以拉近距離,她們才會意識到這樣的事情是真的。」
但問她人生若能重新選填志願,會更改嗎?吳曉樂卻說:「人生走過這麼一遭也好,我不會說人生沒有白走的道路,但我很重視朋友,現在許多好朋友是在大學時代認識的,而且因為經歷過這些,我增加大量的同理心,以及法律系的訓練對寫作上也有很大的幫助。」
無法改變別人的人生
吳曉樂的家教資歷已經十年,至今已教過上百位學生,問到平常如何與學生相處,吳曉樂說:「教小孩就是,妳聽他們說話,他們就會聽妳說話,如此簡單。平常稍微注意韓國的綜藝、娛樂消息,隨口問演唱會門票買了嗎?小孩就覺得,天啊!老師好懂我,關係也會拉近,氣氛才不會昏昏欲睡,這也是為何補習班老師要講笑話,不然三個小時的課誰撐的下去。」
只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家教這工作,需要與小朋友很靠近,看見他們的生活樣貌,「有些孩子會和我深聊家中狀況,其實身在那環境之中,也觀察得到這個家庭的情形,雖然是真心對待學生,但還是要保持適當距離,判斷到底要聽到什麼樣的程度。」
當成為學生的情緒出口,若又遇上特殊狀況,像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升學成績主義至上,把孩子逼到極致的那些故事面貌,生活中不斷接收這類負面情緒,該如何跳脫?「我會和朋友討論取暖,我曾問過社工師朋友,他說:『只要做到不會對不起自己,對本身情緒不會造成太多負擔的程度就好,畢竟妳不可能幫到每一位學生,甚至改變他們的人生。』還有另外一種紓壓方式,就是購物。」吳曉樂笑道:「有位阿姨和我說:『戀物很好,因為人常常帶來困擾。』我覺得這句話實在說得太好了,所以每次走進百貨公司,我的男友都會和我說:『妳的心靈SPA來囉。』」
儘管如此,吳曉樂仍舊喜歡當老師,那未來的計劃呢?「我想做的事很多,也計劃出第三本書,但不再寫親子教育了,我要徹底逃離這塊領域。」吳曉樂開朗的笑:「我就不是那麼有媽媽味的人啊!我在乎的是個體,親子教養只是我眾多關注的議題之一。還記得18歲時,我的歷史老師和我說,我是個做什麼事都有興趣的人,可能定不太下來,但這是很好的特質,這句話影響我很深,我非常謝謝他。有些老師會用價值判斷,認為妳為什麼定不下來,如同到現在還是會有人問我,何時要走回法律一途,我只想說:『請問,我的人生有欠你什麼嗎?』」
吳曉樂帶著犀利又細膩的情感觀察這世界,在她深度的文字和見解中,還有著溫柔和同理的體貼,這樣一個勇敢直率的女孩,很特別,卻也很平凡。
【相關連結】
✎吳曉樂:《鏡文學》專頁
✎《上流孩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博客來|金石堂
【她渴望SheAspire】
❤最新女性活動:http://www.sheaspire.com.tw/p12-teacher.php
▲吳曉樂說:「教小孩就是,妳聽他們說話,他們就會聽妳說話,如此簡單。」
小熊媽媽練明臻 手作創新人生
葉純良 輕輕的,撒下美麗的種子
艾瑞Irene 接髮是美麗與盼望的化身
小熊媽媽練明臻 手作創新人生
遺傳諮詢師黃品嘉 從基因看見未來
張恩嬅 透過《真實劇場》讓生活更美好
葉純良 輕輕的,撒下美麗的種子
初見戴著大墨鏡、沈默不語的Fion,顯得有點酷,不過一開口打招呼後,就完全遮掩不住她熱情的本性。我拿起Fion的新書《歐巴,我來了!》立刻先向她招供,如此94狂的追星行徑對我來說早已完全是另一個世界!
簡玉珊,本島老字號世茂出版社總監,對這個宛如鄰家女孩的出版社總監來說,讀書、閱書實為平常,最令人為之一嘆的是她對書本總有無限度的想像力,她說:「在一本書之外的故事,遠比那本書更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