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恕 泰緬邊境的社會企業家/ SheAspire編輯部
1989年,28歲的林良恕因為想體驗不同的生活,毅然加入海外和平服務團,前往泰緬邊境服務難民,原本預計半年後就回台,沒想到一做就近十五年;2003年,林良恕辭去服務團職務,與當地夥伴共同創辦達府邊境兒童基金會(Tak Border Child Assistance Foundation, TBCAF),為改善偏遠山區部落孩童教育努力;2004年,林良恕在邊境小鎮美索(Mae Sot)成立了邊境商店(Borderline Shop),並創辦了社會企業奇姆娃手織品工作坊(Chimmuwa);如今,林良恕更著手籌備著生態農場及安寧照護中心。
粗略檢視著林良恕的生命經歷,就足見其豐厚,蘊藏在她的瘦薄身形裡,是如此獨一無二的異域人生,林良恕認為自己從未刻意想成就什麼,只是順著當下內心感受,過自己喜歡的生活,為人盡一份心力,並享受低物質帶給她的自由自在,路途上的各種酸甜苦辣便自然堆疊出我們所見的含蓄精彩。
低物質裡涵養的獨立性格
儘管現在家人都住在台北,但林良恕每次回台時,對這個城市並沒有太多的情感,其實住了二十年的金瓜石才是她心底的故鄉。她生長於六O年代的礦工家庭,當時物質環境不是很優渥,「我們家沒有自己的廁所,要走一段路去山坡下的公共廁所,裡頭糞坑就是兩條板子而已。」小學五年級時,她與家人們有機會搬到台金公司宿舍,「雖然有了廁所,可是妳一樣可以看到糞坑裡的蟲,每個禮拜五凌晨五點,妳要去開後門讓挑糞的人進來挑糞,在冬天妳會特別印象深刻。」
現在人很難想像這種不便生活,不過林良恕卻感到輕鬆自在,或許也是因為成長經驗,讓她後來總能夠從泰緬邊境生活裡覓得平靜,得以更加從容。林良恕表示其實過著同《清貧思想》、《曠野的聲音》書中般的簡樸生活,似乎始終是她嚮往的日子,她也難以解釋箇中原因,深信有前世今生的林良恕思忖著可能是前世習性所致。而在不便的生活當中,很多事情都得靠自己解決,涵養了她結實、頑強與獨立的生命,流露出不一樣的生存力量。
像高中時候她就知道不要靠父母,所以大學便決定讀夜間部,才能夠半工半讀,「不是為了生活所迫,是我自己想要這樣,如果伸手跟爸媽要錢,就還要聽他們的。」事實上林良恕的父母教養態度非常的開放,「我一直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我從不跟他們商量,這可能是我老二的個性,姊姊、弟弟跟家裡的關係就比較親密,大家常開玩笑說我是不是外面抱來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相信小孩子會有一些天生帶來的東西,不完全是因為家庭教養的關係。」
▲Chimmuwa手織品工作坊(照片來源:Chimmuwa Here)
海外難民服務
林良恕於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現台北大學)社會系畢業之後,陸續做了不少跟所學無關的工作,「我們不是從小就知道自己天命是什麼的人,那時候還沒找到想要安身立命的事情,所以想多嘗試其他有興趣的事」,不認為經常轉換工作有什麼不妥,離開台灣前,最後是到了張老師月刊擔任行銷工作。
而之所以有到海外服務的契機,是因為某天她在救國團嚕啦啦的內部刊物上,看到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aipei Overseas Peace service, TOPS)徵求團員前往東南亞服務難民的啟示,林良恕說:「一開始去報名,我是因為好奇,想要知道什麼是難民生活,不是因為什麼使命感,而且只要去六個月,沒有說很久。」「坦白說那六個月真的很難熬,我好幾次哭著跟領隊說要回家,而且我覺得領隊不是很喜歡我,分派任務的時候,總是給我比較困難的」,過了好陣子之後,才明白領隊認為只有她經得起磨練、培養,於是才刻意為難。
「後來當需要決定去留時,我覺得這六個月都是別人在幫助我,不管是領隊、同事,甚至是難民,都是他們在幫助我,教會我許多事情,協助我完成該做的事情,我都還沒開始回饋,所以就決定繼續留下來,再簽了六個月,沒想到變成一年又一年。」我們詢問過去經常換工作的林良恕,究竟為何願意留下呢?她解釋說:「那些年接觸的難民真的是五花八門,各種年齡層都有,他們的故事是妳生活中沒有遭遇的,有時候妳沒辦法對他們有什麼幫助,可是起碼在難民營裡面,很清楚知道我們服務計畫對他們未來有些幫助」,例如技能訓練,常常成了難民移民後的生存謀生工具。
▲林良恕與棉樂悅事工坊創辦人林念慈在Borderline進行子宮彩繪計畫(照片來源:Here)
走自己的路,成立基金會與社會企業
「精神生活向前看,物質生活向後看」一向是林良恕秉持的生活態度,但畢竟台灣跟異國邊境兩地對低物質的認定原先應有一定的落差,真的都能調適嗎?林良恕說:「其實對我來說沒有那麼困難,妳擁有的物質東西越少,妳越自由,我親身體驗過這些自由,所以就不會想要生活過得複雜了。」
林良恕年復一年恪守職責的在難民營裡辛勤穿梭服務,有時必須在不同國家的難民營之間調動著,工作環境與生活條件或許從台灣人角度看過去是動盪艱辛,她的內心卻始終保持清淨。直到後來和平服務團經費不斷縮減,資源不穩定,須大幅仰賴林良恕在當地募款,促使她決定不如辭去職務,直接成立在地非營利組織,是以誕生了達府邊境兒童基金會,從保住既有的偏遠部落學校服務開始做起。
不久,林良恕想到過去曾從難民營與山區村莊的甲良族(或稱克倫族Karen)婦女購買手工藝品,後來被兩個來自馬來西亞的義診醫師買走,她認為可以從事相關販售事業,不僅能夠推廣當地手工藝,維持自己生計,又可以改善甲良族婦女生活水準,2004年便在鎮上開了公平貿易商店Borderline Shop,並提供風味餐飲與住宿。初期幾年,她過著左支右絀的日子,但現在Borderline Shop已打響名號,全球背包客旅遊聖經寂寞星球(Lonely Planet)更將它列為必訪景點之一。
那年她亦創辦了Chimmuwa手織品工作坊,同樣採用公平貿易理念運作,藉由向邊境偏遠部落用合理價格購買天然植物染布料,加以製作成各種手織品販售。林良恕不曾要求生產布料的婦女產量或花樣,從只有兩個部落,到現在採購區域已經遍及泰國好幾個省份村落,改善了不少家庭的生計;她也不曾要求夥伴們製作手織品的效能,做多慢都能接受,「我要的效率是工作人員對於生產出來的東西當中的情感連結與溫度」,或甚至有些產品認為不錯,但若工作人員不想做或做不出來,「我是完全隨緣,做什麼出來,我就接受,沒有想改變她們」,自自冉冉。
▲左圖:十分費工費時的手工天然植物染/右圖:CHIMMUWA創始技藝工作者Naw Naw(照片來源:Chimmuwa 左圖・右圖)
隨順因緣,下一段人生旅程
現在Borderline Shop跟Chimmuwa經營皆已穩定,林良恕除將部分盈餘回饋邊境孩童教育服務,也使用於籌建兼具安寧照護功能的Auh-Mei Au-Tee 生態農場,而怎會有如此獨特的農場構想呢?其實背後是來自於林良恕與先夫Saoo的羈絆。
2003年8月,一趟與家人的清邁之旅,讓她與甲良族嚮導Saoo相識,兩人一見如故,覺得彼此認識很久了,儘管「他比我小十二歲,工作也不是很穩定,但我沒有感覺那些是差距」,就莫名的相互認定為終生伴侶,很快的步入婚姻,隔年5月女兒詠玫出生。萬萬沒想到的是11月時,Saoo被診斷出肝癌末期,5個月後便辭世,林良恕從認識到先生離開僅短短20個月,照顧先生期間,讓她深感安寧照顧的重要性,因此讓她有了安寧照護農場的念頭。
「這樣的想法經過好幾年的醞釀,我才開始走,在沒有任何資源是具足情況下,我先開始找地、買地」,讓地休耕復原,至於何時能做到安寧照護成果,她表示這是半百人生下個階段努力的目標,但能做到什麼樣的程度,一切隨順因緣,「妳就是要發願,因緣俱足時,資源就會出現,有資源我們就做想做的事情。」
林良恕對於Borderline Shop與Chimmuwa未來發展,同樣抱持著隨順因緣看法,如同過去她並不曉得她的經營模式,就是現在台灣倡導的社會企業概念,就依著當下的念頭去做,做著自己認定的事,也許有天就能開花結果,「如果面對大環境改變,不再需要它們,那就關起來,我覺得沒什麼,我以前太容易把自己努力工作,成就的事情看得多了不起,其實沒有什麼多了不起,事情有太多的變數,那些叫做無常,做計畫,不如上帝的安排,上帝都計畫好了,就按照上帝的計畫吧!」
歸屬
很多人問林良恕終究會不會回台灣定居,她這麼說著:「再過幾年,我住在泰國的時間就比住在台灣的時間長了,所以我感覺那裡是我的家,倒沒有想過年紀大了,要回來台灣落地生根,人真正歸屬的地方,不一定是要妳出生的地方,我不會想比較兩邊生活方式跟文化,自己覺得我的心比較在那裡,很有可能前輩子或幾輩子之前,我就是那裡的人,可是人會改變,或者老天爺另有安排,可是起碼到目前為主,我的感覺是沒有想回台灣落地生根。」
況且,在哪裡生活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事,人永遠都有能力取得最低限度的生存保障,永遠都有活下去的機會,最重要的事是活得更像自己一些,能夠做著內心想做的事。訪談前我們看著網路上許多關於林良恕的報導,彷彿是看著一位國際志工與泰緬邊境社會企業家的故事,但實際面對面訪談後,更覺得林良恕其實只是不斷用自己的人生實踐了做自己的態度,然後意外展開了人們眼中奇妙經歷。
【相關連結】
Chimmuwa手織品:https://www.facebook.com/Chimmuwa/
【她渴望SheAspire】
❤最新女性活動:http://www.sheaspire.com.tw/p12-teacher.php
影片|林良恕:有意識的消費與斷捨離
明太子小姐 東京相融
謝涵汝 剪出人生的層次
艾瑞Irene 接髮是美麗與盼望的化身
小熊媽媽練明臻 手作創新人生
遺傳諮詢師黃品嘉 從基因看見未來
張恩嬅 透過《真實劇場》讓生活更美好
葉純良 輕輕的,撒下美麗的種子
雖然這個世界並不完美,但宋怡慧老師願意以閱讀為信仰,像傳教士般,把溫暖與力量傳遞給學生們,如果要認識這個美麗的世界,不妨從閱讀開始,或許就能體驗她說的:「親近一本書,就能讓生命變得很不一樣!」
若您經常在資訊社群網站上閱讀文章,又若您對攝影創作有興趣,曾在不同空間佇足欣賞許多浮光掠影,又或您曾看過一本名為《中亞,聽見邊境的心跳》的書,那您可能看過洪滋敏這個名字。